桥跃北盘江 ——写在中交二航局承建的贵州北盘江大桥合龙之际 二维码
380
发表时间:2016-12-14 15:34 隋业辉 方圆 游华锴 山峦叠嶂、云海飘渺,北盘江如玉带般盘旋山中。高耸的索塔挺立在两岸山头,28对拉索、红色梁体与其融为一体如同即将远航的帆船,连起了贵州都格与云南宣威。9月10日,垂直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的世界第一高桥贵州北盘江大桥胜利合龙,这让两地车程由4个小时缩短为1小时变得指日可待。 为了实现大桥建设蓝图,二航建桥团队驻守在黔滇之间1500多个日夜,发扬“勇于拼搏、敢于挑战、乐于奉献”牢牢扎根山区的老贵州传统,运用“模块化钢桁梁自动顶推系统”等前沿技术让两岸实现完美对接。 2014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部编导孟繁文、中国《桥梁》杂志社编辑穆玉等新闻工作者,到建设中的北盘江特大桥拍片取景,当看到高耸入云的特大桥主塔时,不仅惊讶于高塔的壮观,更为建设高塔的二航人们竖起大拇指。 马驮肩扛建起家 “北盘江大桥是二航局进入贵州省16年来承建的第42项工程,但施工的困难程度却可以位列前三”。这是自2000年二航局进入贵州就驻守在这里的测量工程师毕宗宝对北盘江大桥施工环境的评价。 “无水、无电、无路”是项目亟待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以往一些项目也可能面临三通全无的情况,但不会像这里这么难。山高、路险让这里“三通”变得困难重重。 “路”是山区工程绕不过去的坎。在“地无三尺平”的山区,进场便道蜿蜒盘旋,峰回路转,3公里正线,累计修建便道23公里。由于规划到位项目2.4万余吨钢材、18万方混凝土原材料就从这里运送到现场。在后期运送16米长的大型杆件和重货时,仅对个别几处施工便道进行了修整,折射出了项目建设初期的超前意识。在建便道、大临过程中,每天往返2个小时从山脚下都格乡走到驻地,常务副经理喻文浩走坏了三双鞋。 项目驻地位于海拔1500米的山顶,四面环山,当地百姓沿用世代相传的窖井储水,在雨水充沛的月份里将雨水储存在窖井内以备平时用水。这种靠天吃水的方法根本无法满足施工需要。项目部曾尝试请打井队打水,当听说项目部的地理位置后,打井队根本不来,一口咬定这里没水。 在北盘江大桥的建设团队里,有为二航创下“贵州公路看凯麻,凯麻公路看二航”美誉的凯麻公路元老,有在坝陵河大桥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面对无水可用的情况,凭借在贵州施工经验,他们选择了最原始的取水方法,通过在山腰修建蓄水池并利用水泵将北盘江水逐级引至山顶的方法。 山间无路可走,架设三口蓄水池所用的砖材只能靠马驮,每块砖2公斤,一匹马一次只能驮40块砖,一天跑两趟,再想多跑,马匹任由鞭打都不愿前行。有两次马匹在运送砖石中失足滚到了北盘江里,运输的艰险程度可见一斑。 蓄水池建好后,50岁的李德元成了项目部的“护水官”,每天负责水泵正常工作、蓄水池管理,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高差有600多米。明明一眼可以望见,但想要过去就要在高山峻岭之间绕来绕去,每天上下穿梭其间,李德元自己踩出了一条小道。 蓄水池砖块可以化整为零,但对全线用电至关重要的变压器重达1吨多,没办法拆开运输又没有大型机械帮助,只能由32个人用最原始的撬棍历时一个月时间运送到指定的位置,又组织人员耗时三个多月架设起近百根电线杆。 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很多员工打起退堂鼓。为此,项目部努力形成一套留人、用人的机制,党支部通过修建文体设施场地、邀请文艺小分队来工地互动汇演、不定期播放电影等形式建立起“民主家园、绩效家园、温情家园、安康家园、文化家园”五个家园,通过公开、公平、温情文化氛围建小家、留大家,让大家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尊重和自我价值,赢得了员工和家属的“加分项”。 物资管理员刘松一毕业就来到北盘江大桥项目工作,每次跑物资要坐几个小时的车,浙江工作的女友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决定辞职,为了留住这位能干的姑娘,女友单位开出了让男朋友一起来浙江工作的条件,但刘松毅然拒绝,他说: “这里工作条件的确艰苦,出去跑物资要在山中上颠簸几个小时,但在这里工作人文环境好,自己很开心。” 测量工程师毕宗宝从山上测量回来,偶尔会带回一些顺路采摘的野山菌,煮一锅山菌汤,大家围坐一起谈天说地,舒解一天的疲惫。在这里,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乐观精神从不矛盾,既能在攻坚克难时冲上去,又能乐享其中感受到工程建设的快乐,这成为北盘江大桥技术人员的共同品质。 “精细管理”筑品牌 “北盘江大桥是毕都高速全线控制性工程,质量管控是大桥的生命线。我们要把大桥打造成精品工程,打造成全线品牌。”项目成立之初,项目经理董正良就树立了精心、精细筑精品的管理理念。 尽管进场道路十分艰险,但项目部仍然建设了12600平米的拌和站,在崇山峻岭之中建设如此大规模、标准化的拌和站,令到场者无不感到惊叹,它不仅有效保证了工程所需混凝土的生产供应,还被业主作为示范工程在毕都全线推广。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之说,也因此主塔桩基施工中溶洞频现。由于钻机无法施展只能采用最原始的人工挖孔,大桥264根桩基,几乎每根桩基在挖孔中都遇到了溶洞,针对不同的溶洞,项目部结合现场情况“对症下药”。 项目总工王超30出头已参建了阳逻大桥等三座大桥,却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大规模的溶洞,最难处理的是遇到溶洞渗漏流沙,要一边挖孔一边注浆固接,为了确保桩基安全,开挖由一米缩减到30公分,就进行一次锚固。溶洞在桩基侧面隐患能及早发现,最担心的是脚下开挖中出现溶洞,很容易对开挖人员造成安全隐患。此外,桩基5米以下必须是岩石支撑,否则对桩基承载力也会有影响。为此,项目部定期进行钎探,保证了施工安全。 桩基施工全部采用标准化配置,从选用机具到钢筋笼井圈制作标准,洞渣日出日清,现场工序和文明施工全部按流程走,业主称赞:这里是可以随时进行突击检查的标准化样板。 二航局承建的大桥东岸主塔高269米,除了在工艺上完善,项目部十分重视原材料质量。一次试验检测人员发现供应主塔的砂石料含泥量超标,到现场取样后仍然不合格,试验人员汇同物资部门将试验检测结果拿给供应商,据此要求清退全部砂石料,虽然现场负责人带着很大抵触情绪清退了材料,但这一举措并没有引起供应商重视,在接下来供货中质量仍然没有提高。项目领导又带领相关部门两次监督清空料仓,直至这时供应商才充分认识到项目部对质量要求的严苛,供应商又重新选取料场进行材料供应。 主塔中的高强钢筋,焊接中必须采用高强度的焊条,看似是一件不起眼的材料,却在焊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合同约定此项材料委托施工队代购。然而在现场,技术员张后登却发现了一般强度等级的焊条。当他通知作业队负责人李老板要求停工整改时,李老板觉得这事有“回旋余地”,于是就跑去找项目领导软磨硬泡,打经验牌、感情牌、苦情牌,但都被一一驳回,按流程项目部下达了限期整改令,李老板才承诺尽快将库存退货,采购高强度焊条。面对李老板180度的态度转变和按标准采购的焊条,项目部决定突击检查库房,检查中发现要求退货的焊条仍原封不动躺在仓库里。本想依靠一批高强度型号的焊条蒙混过关,不想被识破了“伎俩”,在技术人员的监督下,李老板清退了3吨焊条又按项目部要求重新进货。事后李老板遇到项目部管理人员还常“吐槽”,在你们这里干活,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 做好一座大桥,要从做好每一个细节做起。面对一座世界级的大桥,对技术标准的精益求精和不折不扣的质量管理,使得各项管理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并被推送为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获得“贵州省安康杯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称号。 科技攻关克天险 北盘江特大桥是一座世界级桥梁,它“挺拔的身高”、 特殊地势和超大的跨径决定了施工工艺需要不断创新。“除了利用固有桥梁建设经验,面对这些创新点,科技攻关是大桥建设中的制胜法宝。”作为大桥建设技术专家组成员二航局五分公司总工程师黄海欧始终把技术攻关摆在大桥建设的首位,要求项目建设中注重工艺优化和技术总结,先后组织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2项QC成果和1项工法撰写。 巧推山砂泵送新高度 北盘江大桥地处山区,只能采用机制山砂为原材料。然而由于机制山砂级配不均匀,形成的滑润层厚度难以保持一致,这就导致机制山砂泵送到一定高度后泵送难度大大增加,泵送中容易出现堵管、爆管等情况,泵送失败率加大,施工工效受到影响。为确保主塔施工质量,保证混凝土最佳性能,泵送混凝土又是最经济安全的输送方法。 在贵州坝陵河大桥施工中二航局曾创造201米高的机制山砂泵送纪录。北盘江东岸主塔269米,高差68米,如何突破这个高度? 大桥建设团队提前一年研究方案,不同泵送高度对混凝土配合比的要求不同,100米以下,工艺相对成熟,基本采用一种配合比方案,100米以上每增加50米就调整一次配合比,越到高处对混凝土流动性要求越高,到了230米以后调整次数增多,几乎每20米就要调整一次。 试验主管李爱军在主塔混凝土配全比试验时,常常加班到深夜,针对不同原材料、不同外加剂给出不同主塔高度的配合比,工作量很大,“这些试验数据必须走在施工的前面,才能保证工程进度。” 和以往冲洗砂石料情况不同,在材料选用上项目部从源头上进行把关,严格控制机制砂加工质量,并要求严格使用级配和粉尘含量均符合要求的机制砂,辅以混凝土“双掺”技术,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 有过主塔机制山砂泵送经验的喻文浩介绍:“除了选配合适的配合比,泵送导管布置、弯头设置也大有讲究。”为了让混凝土有序通过,布管时如何确保水平距离最长都研究了几套方案出来,在山区找到平缓的地势不容易。此外尽可能让混凝土爬缓坡,减少弯头的直角设置,也有效避免了堵管、爆管等情况使混凝土泵送高度再次提升了68米,实现了泵送机制山砂新高度。 2013年,美籍桥梁专家、桥梁爱好者Eric Sakowski第一次参观北盘江特大桥,就被大桥建设的气势所吸引。Eric等人每年都会参观一些世界著名的桥梁,并拍照刊发在其创建的网站HighestBridges.com上,供大众欣赏。在现场 Eric直呼“Good! ”赞叹中国建设者了不起,一线的建桥者们了不起,修建了这么多在世界排名前列的壮美桥梁。他当即表示,会持续关注北盘江特大桥的建设!2014年、2015年Eric Sakowski又连续两年来到北盘江大桥参观,见证了大桥成长过程。 优化钢桁梁顶推 北盘江大桥桥深墩高,大桥辅助墩墩高84米,承重能力强,但受弯受拉的能力有限。在讨论边跨钢桁梁施工方案时,项目部技术团队出现了犹豫和分歧。根本没有成熟的施工经验可以借鉴。桥面吊机双悬臂施工工艺曾在类似桥梁施工中采用过,但技术团队经过一个星期的计算分析后发现,在北盘江大桥施工环境中采用这套方案,对施工成本、安全性和难度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切施工方案都要围绕工程质量与安全展开。经过反复比对,项目部初步形成采用无临时墩的顶推施工方案,但设计也明确指出“墩顶水平力最大不超过150吨”。 150吨是确保大桥墩身安全的极限,该如何保证墩顶水平力不超过150吨呢?“能不能采取步履式顶推技术,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墩身所受的水平力,从而控制辅助墩根部的弯矩。”技术交流会上,二航局总工程师张鸿提出在钢桁梁中采用步履式顶推技术的理念。很快二航局武港院开始此项技术攻关。 要实现钢桁梁顶推施工就必须确保顶推点始终位于钢桁梁节点位置,而钢桁梁两个节点之间的间距长达8米和12米,而顶推设备一个循环的顶推最大距离也不到半米。怎么确保顶推点和节点始终在同一位置,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 “既然钢桁梁不能适应顶推设备,那就只能让设备动起来,主动去寻找钢桁梁节点!”桥梁设备技术负责人郭强一语惊醒梦中人。 经过反复设想-讨论-否定-推倒重来,一种“节点自适应顶推施工工艺”问世了。这种新型顶推施工工艺,通过在顶推设备外部增加载荷转换装置,将原来的顶推设备原来的“顶-推-落-回”的工作流程优化成了“顶-推-升-前移”的工作流程,实现了顶推设备始终跟随钢桁梁节点自动行走,累计完成一个阶段顶推任务后,利用相对一侧布置的大型载荷转换装置,顶推设备及其附属的小型外部载荷转换装置就可以返回出发点,投入新一轮顶推。最终优质安全的完成了重达6600吨的边跨钢桁梁顶推施工,成功的将钢箱梁步履式顶推设备嫁接到钢桁梁施工中。 采用钢桁梁顶推施工不仅破解了深山峡谷地区作业场地受限的不足,还使大桥临时钢结构设计与使用量减少了30%以上,大大降低了工程安全风险。该技术斩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金奖。 科技攻关创佳绩 大桥建设中有众多难题,为了化解难题,一方面项目部充分发挥“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企业精神,依托二航局及分子公司的技术中心,集中优势技术资源解决关键难题;另一方面项目部组建“创新工作室”,以创新为核心,通过“小课题解决大问题,小创新实现大效益”,不断优化工艺流程。 在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利用循环水降温,给承台穿上绿色空调衣,为山区节水降温提供样板。 通过“智能”混凝土智控桥体均衡。斜拉桥边中跨跨径不等,边跨采用了弦杆内浇筑混凝土的形式进行压重,利用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能够依靠自重力而无需施加振捣就能均匀密实填充成型特性,确保封闭的弦杆内混凝土浇筑密实。 提前两节段精确预测合龙口偏差,实现温度合龙,保证大桥精准对接。 依托科技攻关,项目部先后攻克了山区超重钢锚梁整体吊装等五大技术难题,实现了机制砂混凝土泵送高度提升到269米的新纪录、大桥两岸采用不同施工工艺架设加劲梁等四项技术创新。2016年,项目部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称号,2016年,以项目经理董正良命名的 “董正良创新工作室”获贵州省劳模工作室称号。 作为杭瑞高速贵州境内毕节至都格(黔滇界)段的控制性重点工程,北盘江特大桥的成功合龙,标志着以我国东部城市杭州为起点,贯穿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至云南瑞丽口岸等7省3404公里的杭瑞高速公路打通“最后一公里”,并将于今年底全面建成通车。 届时,将有效改善云、贵、川、渝等地与外界的交通状况,提高区域路网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迟来两年的“锦旗” 2016年,村民符德理送来了一幅锦旗,上面写着:“感谢毕都项目部全心全意,鼎力相助”。而锦旗制作日期却是2014年。 谈到之所以迟迟没有送来锦旗,符德理觉得很不好意思。原来,项目部在建大临设施时,占用了他家的宅基地,此时多年无人居住的老屋已成断壁残垣,按照土地补偿协议,项目部只需补偿宅基地部分,但经协调,项目部考虑到他家庭负担重、收入微薄等因素,仍然按照房屋价格进行补偿。 补偿款下发之前,符德理担心承诺不能兑现,于是到处上访。不久,补偿款发放,领到补偿款后的符德理对自己之前所作所为感到愧疚,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特地制作了一面锦旗但碍于面子迟迟没有送出,听说大桥马上合龙,终于决定在大桥合龙前送来了锦旗。 大桥开工前,村民很少翻新房屋,没有道路,材料运送成本太高,而随着项目部便道修通,大车可以出入,材料运送大为便利,很多村民盖起了新房,有的还把新房租给施工队伍。一些长年在外地打工的人,听说家乡建大桥也都回到了家乡。 大桥刚刚修建那年都格村的朱冉只有6岁,却清楚的记得很少回家的爸爸回来了。朱冉的爸爸朱勋伟在修建大桥之前,为了谋生不得已撇下患病的妻子和小冉,常年在外打工,听说家门口修建大桥后,老朱回到家乡跟着项目部的施工队做零活,还在离项目部不远的地方开起了小卖部,不用奔波在外,收入比在外面打工还多,如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为了帮助改善当地人生活条件,项目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能在当地招聘的人员,要就近招聘。项目部厨师卓师傅就住在项目部山脚下的都格乡,以前一直在离家很远的县城工作,收入低,听说项目部招聘厨师,她决定一试,应聘成功后这一干就是4年,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以后跟着项目部工作。 项目部进场以后多次义务为百姓修路,平寨村的水泥路就是其中的一条,宽阔的马路与蜿蜒的山路形成鲜明对比。路修通以后,正赶上村民老刘参加侄子婚礼,为此他特意穿了一双新皮鞋。“过去不穿皮鞋不是买不起而是路太难走,一到下雨就没有立足之处,到处泥泞不堪。”世代在这里生活的老刘发出这样的感慨。 平寨村居住的30多户人家销售农副产品主要靠肩挑背驮,那么窄的路,什么车能进得来呢?村里人都知道路不好走,村两委几届班子也一直在想办法,但由于村里没有资金,修路的计划一直搁置。 2012年年底,项目部投入3台凿石机,5辆大型挖掘机 ,10辆拖车花了近两周时间拓宽路面,清理和托运路上的碎石,土渣和垃圾。路面硬化工程共涉及3公里村内干道,路面拓宽至5米,一些弯道处则增宽至8米,方便村民出行。 看着一马平川的水泥路,村民们笑了,现在他们出行一次只需40分钟。交通变化,带来了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精神面貌的改变。 修建大桥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也影响了都格镇政府的工作规划。都格镇旅游资源丰富,自从开始修建大桥后,当地政府就有了围绕旅游发展经济的想法。 “北盘江大桥是世界第一高桥,这本身就是一张很好的旅游名片,加上风景怡人的北盘江峡谷必将为多彩贵州注入新元素。”都格镇政府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北盘江大桥通车,将加速云贵互连互通,届时,都格镇将搭上顺风车。目前,当地政府正在对当地旅游资源策划包装,扶植村民开办农家乐,计划打造摄影基地、大面积种植花卉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这些想法也得到了当地县、市政府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盘江大桥所蕴含的旅游资源将被开发出来,并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