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27-87362225

晒晒建筑工地节能减排的“尖板眼”

 二维码 163
发表时间:2016-12-14 16:28

1.png

                                               程 超

以前,人们只要一提到建筑工地,往往会联想到机声轰鸣、尘土飞扬、垃圾成堆的“灰头土脸”形象,成为城市环境污染一大难题。如今,走进中国建筑施工现场,景观式的工地围墙、园林式的花园工地、物业化的后勤管理、节能减排的各种“神器”,大大提高了建筑工地的“颜值”,成为美化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建筑废渣“零排放”

2.png

                       

3.png


建筑工地的废渣也能变废为宝?

8月23日,在中建三局武汉绿地中心工地一侧的“制砖厂”看到的一幕打消了记者的疑惑:堆积如山的建筑废渣在破碎机的轰鸣中被粉碎成细骨料,骨料与水泥、砂等一起混合搅拌均匀,再通过机器高频振动压制成一块块灰砂砖。

记者在现场看到,制成的灰砂砖约5厘米厚,有大、小两种型号。制砖流水生产线仅由3名工人操作,半自动化生产,10分钟即可生产26块灰砂砖,日产量在1500块到2000块之间。经实验室检测,灰砂砖强度和质量均达标。目前,武汉3个在建工程项目准备将武汉绿地中心建筑废渣制成的灰砂砖用于地下室砌筑和临建围墙搭建。

项目执行总经理郑承红告诉记者,传统的建筑废渣处理方式是填埋到地下,既不环保,又造成了资源浪费。今年4月,项目购买了这台价值8万元的制砖机,目前已将1048吨建筑废渣制成11万块灰砂砖,基本实现了废渣“零排放”。据测算,到工程完工期间还将产生9000吨废渣,可制成100万块灰砂砖。9000吨废渣如果运到外面填埋,每立方米废渣按1公里20元运费计算,光运输成本就要90万元。“将建筑废渣在工地内集中加工,制成合格的建筑材料循环使用,既环保又节省成本。”郑承红说。

我国每年因新建、拆除、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15.5亿吨至24亿吨。据此计算,如果建筑垃圾无法资源化利用,我国每年将要拿出20多万亩土地用于处理建筑垃圾。武汉城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武汉市正在研究建筑垃圾再利用和资源化,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变废为宝的绿色施工措施成本并不高,但环保效应明显,可在全市大型在建工地推广。

“海绵工地”不渍水

                     

4.png


7月中上旬,多轮强降水袭击武汉,数百个建筑工地变成泽国。记者在中建三局武汉光谷地下空间项目探访发现,虽然下着倾盆大雨,工地临建区域却没有积水。项目指挥长孙其水告诉记者,项目率先引入“海绵工地”建设理念,打造了一个“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盛夏不炎热”的“海绵工地”。

走进占地1.2万平方米的项目临建区,只见绿树成荫,翠竹掩映,假山亭榭,小桥流水。中心花园内,有一条环形的景观湿地水渠,30厘米深的溪流中还养有红色金鱼。这浅浅溪流并非自来水,而是自然降雨收集来的。地面则是透水砖和草坪。孙其水说,以往工地空地大多用混凝土硬化,土壤被“封死”,遇到下雨,雨水通过硬化的地面直接排放到市政雨水管网,大大增加了市政雨水管网的负荷量,如果碰到暴雨很容易造成工地大面积积水。

为避免工地积水,项目80%的空地铺设透水砖,还种植了1800平方米草坪。由于透水砖、草坪具有良好的渗水保湿及透气功能,通过土壤吸水、蓄水,很好起到了“海绵”作用,有效缓解了项目排水系统压力,避免出现雨水蓄积和漫流现象,形成了土壤水分的循环生态。“由于混凝土吸热,铺设透水砖取代硬化的混凝土,夏天气温要低4至5度。”

    为收集雨水,项目建起了地下蓄水模块,可实现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自然“释放”循环利用。项目设置雨水收集管和埋深全自动清洗过滤器,经过净化处理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车辆清洗、厕所冲洗,真正做到节约用水。

“在武汉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光谷地下空间项目率先打造武汉首个‘海绵工地’,既耐看又管用,真正践行了绿色发展的大理念。”项目指挥长孙其水自豪地对记者说

                       

5.png

“降尘神器”威力大


820日,江城骄阳似火。记者来到中建三局武汉长丰村城中村还建楼工地,明显感觉气温比市区低些。放眼望去,偌大建筑工地,鲜花绿草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塔吊、道路自动喷淋系统和喷雾炮同时喷出水雾,在空中、地面形成一道道“水雾幕墙”。

   “塔吊降雨罗,塔吊降雨罗!”记者循声抬头望去,工地3台塔吊一边吊运建筑材料,一边洋洋洒洒喷着水雾。3个塔吊的吊臂像3个巨大的淋浴花洒,以塔身为圆心,360度旋转,在50米半径范围内实施“人工降雨”。项目经理李伟建告诉记者,项目每天早、中、晚都会对工地进行喷雾降尘,大气污染严重时,还会提高喷洒频次。在风速低于二级的情况下,单次喷雾10分钟,工地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降低84%,温度降低3至5℃。工人师傅高兴地说,天热时,一阵毛毛雨过后,整个人都神清气爽。

在该工地,一台橘红色喷射水雾的“小钢炮”引起记者的注意。据介绍,这种名为喷雾炮的“降尘神器”有效射程20余米,“炮身”下方连接着水箱,接通电源后,“炮筒”内的大风扇高速旋转,轰隆隆送出水雾,随着“炮身”上下左右旋转,工地地面立刻变得微微潮湿,空气就像刚下过雨般清新。该喷雾炮与普通洒水车不同,其喷洒的不是小水滴而是超微水雾,能吸附空气中的粉尘颗粒,达到消除污染物和减霾的目的。

项目经理李伟建告诉记者,该工地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可随时自动采集工地上的噪音、直径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浓度等数据,如“鹰眼”般全天候监控工地污染源。

武汉市环保局项目负责人符祖文表示,通过对建筑工地扬尘实施连续在线监测,环保部门可进一步掌握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状况,从而推进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为有效防治和降低施工期间扬尘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统计显示,武汉工地突破1.1万个,施工扬尘对雾霾“贡献”占比达17%。今年5月,武汉启动工地扬尘污染专项治理,今年将重点推进工地安装喷洒降尘设施,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工地安装喷洒降尘设施。

                             

6.png 建筑工业化让城市安静下来

   现代化的工厂车间里,由电脑设计后再统一生产的楼板、墙板、楼梯甚至阳台,接连不断地在标准生产线上下线,之后被运进城里的建筑工地,像“搭积木”一样修建起一栋栋高楼大厦。这个场景,已经在武汉中建深港新城变为现实。

8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武汉新洲区的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中建三局武汉绿色建筑产业园PC(预制混凝土)制造厂。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厂房内,拥有4条自动化生产线,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PC构件厂,专门生产标准化的建筑“零部件”,年产能达15万立方米,足以建造150万平方米的住宅。

距离厂房不远处的京东大道上,湖北省首个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建深港新城一期6栋住宅楼已全面封顶。每栋建筑的楼梯、阳台、外墙和楼板,全部产自该厂,在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直接拼装。建成后的这6栋住宅楼,建造精度精确到毫米级,一举解决了传统建筑墙体龟裂,窗台、墙缝、卫生间渗漏等九成以上的质量通病。

    据项目经理凡科介绍,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这一新式造楼工艺真正实现了“绿色”建造。施工过程中,现场没有了传统工地上灰尘满天、噪声隆隆的忙乱景象,工地地面全部用水泥硬化,空气中几乎没有扬尘;现场没有了堆积如山的钢筋和混凝土,取而代之的是码放整齐的预制构件;工人也不再灰头土脸,而是像在工厂车间里一样有序地安排吊装。

    凡科说,采取建筑工业化方式盖楼,工地PM2.5降低约36%,噪声减少约38%,建筑垃圾减少约80%,施工用水节约60%,施工用电节约20%,周转材料减少55%,现场作业工人减少约50%。武汉市建筑节能办公室副主任童明德告诉记者,建筑产业化能最大幅度实现“四节一环保”,是武汉建设“两型社会”和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工作的客观要求,是“让城市安静下来”和“拥抱蓝天”工程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湖北省建筑业协会
关于我们                新闻公告                协会工作                行业发展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12号建设大厦A座8楼  
邮政编码:430071   电话:027-87362225